子女年龄、性别与家庭储蓄率的关系
摘要:本文以子女年龄、性别与家庭储蓄率的关系为研究课题进行文献综述的查阅分析,首先分析研究背景和必要性,再对与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类,并了解其历史和新水平、新动态、寻找合适的理论模型,并将近几年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探究课题的可研究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家庭储蓄率; 子女年龄; 性别偏好;生命周期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调查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为构造一个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解决经济在高速发展中的遗留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原因和解决方案一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高储蓄率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保证,另一方面不利于其他融资途径的发展,另外高储蓄也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并直接限制了居民当期福利水平的改善。谢勇(2011)曾在研究中得到,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显示出U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其中户主年龄在45~49岁之间的中年家庭的储蓄率处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而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显著的影响;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口对储蓄率一直有较大影响,而储蓄作为家庭的一项跨期最优化决策,也受到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储蓄较大部分是用于子女抚养。Neher(1971)提出家庭储蓄需求模型(HD模型),认为家庭养育孩子的主要动机就是养老,因此家庭生养孩子的数量与家庭持有的储蓄额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课题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推测子女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可能对家庭储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为探寻其中关联,将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查找整理,以便对本研究课题形成更系统深入的了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子女性别与家庭储蓄率关系的研究
由于西方国家性别结构没有明显的失衡, 国外关于性别结构与储蓄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Wei S.J和Zhang X.B. (2011)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以中国居民储蓄率为样本进行研究,并且首次提出了竞争性储蓄动机,认为竞争性储蓄主要源于性别失衡,该模型阐释了随着男女性别比失衡加大,理性的男性会提高储蓄以增加在婚姻市场得到最佳配偶的机会,而女性会预期未来丈夫有较高储蓄,从而降低自身当前储蓄,即男女性别确实会影响家庭储蓄行为,进一步体现在拥有男孩的家庭会在当期进行较高的储蓄行为以提升后代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苏华山等(2016)却发现女性未婚状态增加了家庭储蓄率,但影响程度低于男性。Banerjee、meng和qian(2010)通过2008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普遍存在成年子女对家庭支付现象 ,并且儿子的支付额要大于女儿,女孩对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小于男孩,因而养育女孩的家庭比养育男孩的家庭将需要更多的储蓄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