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脂质体口服缓控释片剂的制备文献综述

 2022-11-04 10:33:4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961年, 脂质体概念的首位提出者Bangham发现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分散, 自发形成闭合的双分子囊泡, 这种具有球形囊泡结构的脂质颗粒被称为脂质体, 这一发现为脂质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2年, Gregoriadis等制备了包载淀粉葡萄糖苷酶和碘-131标记的白蛋白的脂质体, 首次将脂质体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输送。1995年, 盐酸阿霉素脂质体 (Doxil) 作为第一个抗肿瘤药物的脂质体制剂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上市, 用于乳腺癌、卵巢癌以及艾滋病相关的卡波氏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癌症的化疗。这是纳米医药领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为止, 已有多个脂质体制剂上市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如柔红霉素脂质体 (Dauno Xome)、紫杉醇脂质体 (Lipusu)和长春新碱脂质体 (Marqibo)。

脂质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常用的磷脂材料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酸等。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主要由磷脂组成, 因此磷脂具有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胆固醇是一种中性脂质, 约占所有动物细胞膜成分的30%,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之一。胆固醇可通过与磷脂的脂肪酸链相互作用维持膜稳定性, 在生理温度下增加膜包装以调节膜流动性。磷脂和胆固醇是制备脂质体的基本材料, 其他功能化脂质体可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或治疗作用作多重修饰。阳离子脂质体是近年来研究较广的用于基因递送的纳米载体。阳离子脂质体一般由阳离子脂质和中性辅助脂质组成, 阳离子脂质包括2, 3-二油酰氧丙基-1-溴化三甲胺 (DOTMA)、(2, 3-二油酰基-丙基) -三甲胺 (DOTAP) 和溴化二甲基双十八烷基铵 (DDAB) 等。1987年, Felgner等首次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装载基因药物。之后, 研究人员又合成了大量阳离子脂质, 可作为细胞转染素 (cytofectins) 或转染试剂 (lipofection reagents) , 制备基因递送载体用于基因治疗。阳离子脂质体具有更好的穿膜能力, 可有效提高基因转染效率。与病毒类载体相比, 阳离子脂质体的合成工艺快速简单, 并且毒性较低。目前, 有许多阳离子脂质体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 可将囊性纤维化基因(pGT21) 转运至靶细胞的阳离子脂质体正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阳离子脂质体主要用于包载DNA和RNA等基因, 并可用来与化疗药物共同递送, 如阿霉素 (DOX) 、紫杉醇 (PTX) 、5-氟尿嘧啶 (5-FU) 、顺铂 (CDDP) 及长春新碱等。基因与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共递送系统在肿瘤联合治疗中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脂质体药物与游离药物相比, 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延长体内半衰期, 提高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和渗透性。与其他纳米递送系统相比, 脂质体不仅可以荷载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 即将亲水性分子装载在脂质体的内腔, 而将疏水性分子包埋于脂质双分子层中, 还具有材料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免疫原性低和毒性低等优势。因此,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化疗药物、生物药物等共载于脂质体中组成脂质体共递送系统也具有许多优势。首先, 在脂质体表面可进行多种修饰 (如, 靶头、细胞穿膜肽、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多肽) , 利用实体瘤的“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 使共载药脂质体携带的药物富集于肿瘤组织;其次, 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具有可控性, 可使药物间的比例长时间维持在脂质体共递送系统中的比例, 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脂质体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些口服易被胃酸、胃酶破坏的药物,制成脂质体后可收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而提高体内稳定性和口服吸收的效果。在治疗方面,最简单最方便的莫过于口服药物片剂,相对于手术或者是打针输液,口服片剂的受众广,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现在社会几乎是快节奏的生活,最大的青年以及成年人群难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医院,所以将脂质体做成片剂形式。

而对于载脂质体口服缓控释片剂,需要再向片剂中加入粘附剂和起泡剂。现如今,多种疾病都要求药物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以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还要减少并发症的减轻人体耐药性。而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特殊释药系统一直在药剂专业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缓控释制剂对于生物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用次数,方便患者长期用药,很大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药物以适宜的速度缓慢吸收,是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可降低在胃肠道的局部浓度,从而减小刺激性。有时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疗效。某些药物的常规制剂在贮存期间容易变质失效或口服后经胃酸、胃酶作用而破坏,制成缓控释制剂后,可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提高稳定性。结合脂质体,口服,缓控释这三者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设计了载脂质体口服缓控制剂。

参考文献:

[1] 褚杰.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述,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5,22(3):275-278

[2] 伦冠芬.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4):6436-6439

[3] 潘昕.缓控释进展及分析 中山大学药学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