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6 15:50:44

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支架式教学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美国布鲁纳等学者最早提出支架式教学,佐治亚大学研究支架式教学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霍华德·坦纳分析了动态脚手架和反思脚手架等,国内何克抗教授最早提出支架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吴锦程描述支架式教学五大环节的具体做法,杜军提出应重视支架的搭建,吴庆生、吴超峰等学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我国有关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支架式教学的教育学原理、组成环节、以某一节课为例的教学实施过程等。由于支架式教学具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等优势,所以研究初中科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出最早开始于国外,1976年伍德、布鲁纳、罗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正式提出了“支架式教学”。1994年,佐治亚大学研究了言语支架式教学对幼儿私人言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为使用言语支架式教学计划来提高幼儿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支持[1]。1998年Wubbels等提出为了弥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开发包含课程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之间的牢固关系的课程是很重要的。他们还指出,课程需要为教师创造一种安全和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并承认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策略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2]。2000年Howard Tanner和Sonia Jones通过分析两种教学风格,即“动态脚手架”和“反思脚手架”的教学风格,得出反思性论述可以促进客观化和元认知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成功的支架类型[3]。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浪潮在世界各国掀起,而科学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对新课程内容和方法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具备适当的能力来教授这些课程,这就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Ton van der Valk和Onno de Jong认为有效的课程创新应该与专业发展相辅相成,与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相辅相成,发展支架式教学法,是教研工作者、研究者和学校教师未来的任务[2]。2011年Christine Lindstroslash;m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年级物理新手中成功试用了一种新型的教程,即Map Meeting,发现Map Meeting在帮助成绩较差的新手学习物理方面特别成功,研制出了教授大学物理的脚手架[4]

国外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注重研究过程,包括试验人员、地点、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在相关文献中研究过程占据绝大部分篇幅,而对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阐释及其教育学原理寥寥无几,支架式教学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消除认知障碍。

  1. 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1998年起国内就出现有关“支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从2006年起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至2020年已有约一千三百篇相关文献。

早期的文献主要介绍建构主义以及在此背景下发展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环节,更注重理论方面,也有部分文献讨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数学学科上的应用。1997年,何克抗结合前人建构主义者的想法,正式提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与效果评价[5]。随着学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其教学过程更加细化。吴锦程进一步详细描述了支架式教学每个环节的做法,围绕学习主题以及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概念框架,构建由易到难的练习,把握活动情境的创造使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充分预估困难让学生独立探索,组织小组协商讨论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多样化评价学习效果[6]。杜军提出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首先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背景,再而注重搭建脚手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实现自己“凭经验产生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7]。高芹认为支架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帮助教师在教与学中找到了契合点,但是该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限制,比如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保持系统的知识以及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如何搭建不同且有效的支架[8]。西安小学课题组最早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科教学,初探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该课堂结构具有“整体效应”,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种新型的古诗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9]。从2004年起,支架式教学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文献开始增多,涉及中小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课程,在中高职甚至是大学课堂中例如临床见习、Python教学、管理会计等也有触及。例如,吴庆生根据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的特点探索出支架式教学的四环节思路:找准最近发展区、精准搭建支架、变式巩固和拆除支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10]。吴超峰等围绕热点话题水资源尝试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地理课程教学[11]。施荣燕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优化支架设计来丰富教学课堂[12]。艾子涵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总结出“三位一体”结构课堂,讲授与多重见学结合等建议[13]。孙惠芬成功在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三者之间搭建桥梁来支持职校生不同的学习风格[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