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二茂铁基亚铜簇合物制备及其光催化偶联反应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08 20:43:16

全文总字数:10126字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亚铜簇合物的研究进展多核亚铜簇合物[CuaXbLc]n(X=卤素原子;L=配体)是铜基配合物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其拥有多样的结构单元、丰富的构型,以及有趣的光物理化学性质。

由于Cu(I)d10电子构型使亚铜簇合物的发光行为多样化,因此人们特别关注亚铜簇合物的光化学物理性质。

亚铜簇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热致变色和机械致变色等性质,在电致发光有机发光器件(OLEDs)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5],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学术界多个课题组基于亚铜簇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特点及光化学性质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大量的单核和多核亚铜簇合物已被开发出来,并被研究用于各种领域。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过渡金属Cu(I)属于软酸,可以与属于软碱的卤素原子进行配位,从而形成含有CunXn单元的簇合物[6-8]。

由于Cu(I)具有2,3,4等配位数,以及线性、三角形、四面体等多种配位模式,以及多易变的氧化数。

同时卤素原子具有μ2-μ8桥连模式,因此合成得到的簇中心具有几何多样性。

根据亚铜簇几何中心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Cu2X2构型、锯齿形Cu2X2构型、部分开放型立方烷Cu4X4构型、开放型立方烷Cu4X4构型、阶梯型立方烷Cu4X4构型、闭合型立方烷Cu4X4构型、帽型四方体Cu5X5构型、六角棱柱体Cu6X6构型以及多核的Cu8X8,Cu10X10和Cu12X12等构型[9](图1)。

并且通过调节配体骨架的尺寸、刚性和形状,以及配位原子种类、位置、数目等,亦可以调控簇合物的结构,从而形成以铜为中心,零维至多维的空间结构(图2)图1. 亚铜簇合物常见结构图2. 亚铜簇合物的空间结构亚铜簇合物因其低廉的成本、有趣的磷光性能、多样的结构等特点,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光催化、传感器件、生物成像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