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胀性在PDMS膜分离有机共沸体系中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1-09-25 08:0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1.背景

甲基叔丁基醚(MTBE)由甲醇与异丁烯反应生成,是一种辛烷值提高剂。它可以作为有毒铅化合物的替代品。它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反应试剂[ 13 ]。但未反应的甲醇和甲基叔丁基醚(甲醇14.3%(wt))形成共沸物,这使得它们在共沸点附近很难或甚至不可能用常规蒸馏方法分开。

而传统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如萃取或共沸蒸馏)不仅设备投资大,而且较为耗能。相比于传统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因其独特优势得到研究者的特殊关注。其中,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简称PV或PVAP),也称渗透汽化,该工艺主要用于有机物脱水、近沸或恒沸混合物分离、异构体物系分离等。作为液体混合物的新型分离技术,该技术被证明是经济、安全、环保的[4,5],被誉为绿色技术。渗透蒸发膜分离是最有可能取代石油化工领域中许多高能耗过程(如精馏、结晶、吸附)的膜技术。利用渗透蒸发技术不仅可以不用加入第三组分,简化流程,减少费用投入。渗透蒸发也可以与精馏、吸附等过程耦合改造传统工艺,由此获得巨大的节能效果[6]。因而,渗透蒸发膜分离过程受到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已有不少将渗透蒸发过程用于MTBE醚化产物脱除甲醇的报道[7]

2. 渗透汽化过程(PV)简介

渗透汽化是一种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致密膜内溶解、扩散性能的不同而使之分离的新型膜过程。渗透汽化是具有相变的膜渗透过程,膜的上游为料液,下游透过侧为蒸汽。在一定条件下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有较高的选择性,因此渗透汽化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8,9]

2.1 渗透汽化原理

按照溶解-扩散机理,在渗透汽化膜过程中,待分离组分在膜两侧蒸汽压差的推动下,被膜选择性的吸附溶解,以不同的速度在膜内扩散,在膜下游汽化、解吸,实现混合物分离。待分离混合组分于膜的一侧流过,膜的另一侧抽真空,或让快速流动的惰性气体通过,混合物中易渗透组分优先吸附在膜的表面,然后扩散通过膜,在膜的另一侧汽化,蒸汽通过冷阱被冷凝收集,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2.2 渗透汽化膜过程传质机理

对膜内传质过程机理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对理论和数学模型,如不可逆热力学模型(non-equilibriumthermo-dynamic model)、微孔模型(finely-porous model)、优先吸附-毛细管流模型(preferential sorption-capillary flowmodel)、溶解-扩散模型(solution-diffusion model)等,其中以溶解-扩散模型来描述渗透汽化传质过程最为普遍。溶解-扩散模型认为PV全过程分为3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