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社区基层干部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及相关营养知信行调查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7:46

我国社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由多种代谢性疾病组成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近几年MS的总体患病率急剧上升,并且不断向低龄化发展。MS在我国的流行主要与地区、职业等环境因素和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遗传易感性是引起MS的关键,经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后可以显著延缓MS的进展,甚至降低MS的患病率。预防社区MS的基础是提高膳食营养与运动知识知晓率。但社区居民有较高的行为改变意愿却无实际行动,存在“知、信、行”分离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社区居民建立个体水平上的知信行(KAP)模式和进行群体水平上的营养干预。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社区预防; 知信行; 营养干预

一、文献综述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由多种代谢异常因素,如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糖耐量受损(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等,聚集于个体形成的代谢紊乱症候群[1-3]。虽然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来说,MS的组分是复杂多样的[1],但诸多研究普遍认为其主要的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2-4]。MS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呈协同促进作用,比如MS患者较非MS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2倍,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加3倍,慢性肾病患病率增加1.5倍等[3],其中,国际上公认的最严重后果是使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升高2~3倍[1,5],并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此外,MS 能够增加代谢相关癌症的死亡风险[3]

1 MS诊断标准

国际上有许多机构根据MS最主要的几种高危因素设置成诊断MS的各种组分指标,并将组分指标结合形成诊断标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ATPⅢ)及其修正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国际多学会联合声明(JIS)标准。有研究者认为,其中IDF适用于临床诊断,ATPⅢ适用于人群预防调查,CDS更符合中国人的特点[6]。正如其所言,目前国内大多数调查研究都采用CDS标准,但是由于IDF与ATPⅢ在血压与血糖上的参数设置更严谨,比如血压异常条件:血压ge;140/90mmHg(CDS),血压ge;135/85mmHg(IDF或ATPⅢ),因此国内诸多调查研究都忽视了研究人群潜在MS的患病率。在条件允许下,利用IDF或ATPⅢ进行预防性调查更有意义。

2 MS流行概况

MS全球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主要与人种和年龄结构有关。从人种上看,白种人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黑人,最后为亚洲人种[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中老年患病率显著升高,其中以60~65岁为高峰组,65岁以上患病率趋于稳定[4]。结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和卫生环境的国情,MS在我国的流行也呈现出显著特点,主要与地区、职业等环境因素和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有关[2]。从地域上看,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1]。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居民逐渐富裕的同时,公共卫生知识还相对缺乏,导致农村居民逐渐成为MS的潜在发病人群[2]。从职业因素上看,郝丽洁在对三种职业人群MS发病率差异的研究中发现,高温、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职业有害因素能促进MS发病[7]。王辉、孙晓玲等人研究MS与社会心理因素时发现,职业紧张/心理压力与MS发病率呈正相关[8,9]。从性别和年龄上看,18岁以上成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并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是经过对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调查研究发现,18~45岁的青年组患病率可能出现男性高于女性或者男女之间并无差异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在更年期后对MS的各种组分指标更为敏感[4,5]。近几年的大数据调查显示,MS的总体患病率急剧上升,18岁以上成人患病率达三分之一,并且不断向低龄化发展,儿童青少年中也发现不少病例[2,4,10]。相关研究表明,35岁以上居民MS各组分指标异常率以高血压为最高,儿童青少年中以超重/肥胖为最高,形成MS最常见的组合为高血压 超重/肥胖 脂质代谢紊乱(CDS)[3,4,6]

3 MS的发生

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久坐不动)和遗传易感性是引起MS的关键。周艾婧等人调查发现,凉山地区居民存在较高的MS患病率,同时该地居民肉类、油脂摄入过多,较少摄入奶制品及蔬果类食物。经数据统计,这种高嘌呤饮食的模式与MS患病率相关联[11]。汪丽等人对确诊MS患者的膳食调查发现,患者对蛋白质、油脂和食盐的摄入明显超标;并且汪丽等人认为平衡膳食,规律运动有利于控制MS,减少油脂和食盐摄入能够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12]。郝丽洁在调查MS患病率与膳食因素关联性时,将研究对象的膳食结构分为三种,高脂膳食结构、传统膳食结构和均衡膳食结构。经数据统计后发现,采用高脂膳食结构的人群MS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两种;并且其在调查MS患病率与运动强度时发现,运动强度越大,MS患病率越低[7]。MS的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MS患者的后代在成年后表现出的MS易感性[13]。吴燕华在其研究中提出,人类染色体上存在着MS的诱导基因及易感基因,是否患MS取决于这些基因数量及关联强度。比如,AKT2基因上的GA与多种MS异常组分相关联,若其发生突变,则导致极易患MS[14]。但Nicola Di Daniele认为营养是影响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15],并且Jae-Ho Park总结多个实验性研究后发现,经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后可以使MS的易感性得到恢复[13],因此膳食因素与运动显然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4 MS的社区预防

目前国内对于MS的防治以防止发生和延缓发展为目标,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和各异常组分的针对性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2,16]。在干预前对社区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包括社区居民基本情况、MS患病情况、营养知识知晓率、饮食与行为习惯等),在干预措施完成后再次调查,并与干预前相比较以确定干预效果并作出评价。

4.1 《膳食营养指南》指导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

预防社区MS的基础是提高膳食营养与运动知识知晓率。章晓军等人调查发现,宁波市某社区居民营养知识知晓率仅为33.8%,规律运动者更是低至12%,但有超半数居民愿意获得相关的营养知识或者参与健康宣传活动[17]。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营养摄入特点和防治代谢相关疾病编而写了《膳食营养指南》,用于指导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但是一项研究显示[18],《膳食营养指南》在营养相关专业人群中的知晓率有待加强,且应用率较低,知识和行为不匹配,更别说社区居民对其的知晓率和应用率了。何翠莲等人在调查广州市某社区居民对MS的知识、态度、行为时发现,部分居民有较高的行为改变意愿却无实际行动,存在“知、信、行”分离的现象[19]。由此可预见,若无定期的健康宣传活动增加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或对其进行指导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不会认为自身存在健康隐患,自行学习《膳食营养指南》的比例和成效都是很低的。因此,如果在提高居民知识知晓率的基础上,提高行为改变动力或外界因素参与干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社区居民改善健康行为,从而减少MS患病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