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企业搬迁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方案设计文献综述

 2021-10-27 21:58:27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城市扩张或城市结构布局的调整,污染场地迅速蔓延,污染程度也日渐严重,使再开发利用面临环境和健康风险。

污染场地已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污染土壤的修复更是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污染场地的调查与修复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本文以南京常丰农化有限公司搬迁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研究。

1、场地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根据《南京常丰农化有限公司原厂址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报告》,场地土壤中污染物以有机物为主,土壤中2,4-二氯苯酚、2,6 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2-氯苯酚、双(2-氯乙基)醚、1,2-二氯乙烷、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a)荧蒽、茚并(1,2,3-cd)芘、石油类的浓度超过风险控制目标。

经初步估算,土壤修复量为50260m3 ,约97003t,常丰农化高浓度污染土壤主要位于地块西南部,中轻度污染土壤主要位于场地东部,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常丰农化地块图层包含4层,分别为杂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强风化泥质砂岩,地下水渗透性较差。

2、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可以考虑的基本修复模式主要为:原位修复、原地异位修复、异位修复。

根据现场勘探,当前场地在未开挖的条件下仍然有明显异位,异位处理过程势必会造成污染土壤的大规模扰动,增加场地及其周围环境二次污染的风险,场地紧滁河,本场地需修复的区块基本都位于场地南部,边界外就是滁河,场地浅层滞水稳定水位约为地表以下2米,污染土清挖对基坑安全维护的要求高,基坑防渗、防溃、防涌压力大。

通过对3种修复模式从修复时间、风险、成本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本场地采用原位修复地模式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针对有机污染土壤已发展了的一系列修复技术,根据治理修复原理不同,可大致将有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分为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等三大类,由于单一的修复方法不足,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常见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