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4 23:20:36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陈汉文,张宜霞(2008)发表文章,表明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应从某一时刻来入手评价,而是应该研究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内部控制。研究指出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应避免通过某一刻的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指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管理层通过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强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从而引导投资者做出合理决策.[1]。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09)结合案例以及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行分析,以我国近十年在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问题的企业为样本, 寻找我国企业易于出现内部控制问题的地方。此外,对如何加强我国内部控制提出建议,并制定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2]。

刘玉廷,王宏(2010)在研究中认为各单位应当明确理解其对加强内部控制的主体责任,并将这种责任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控制测试相区别。并指出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测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性样本选取方法,提出可以参考部分国际会计企业的审计经验数据,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检验数据表.[3]。

王宏、蒋占华(2011)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五个层面的目标可以代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大小,并依据这些目标提出内部控制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指数大小来衡量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一是要保证企业活动遵纪守法。二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三是要实现企业盈利。四是要保证资产安全防范风险。五是要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战略[4]。

李连华,唐国平(2012)探讨了内部控制效率的内涵、外部影响因素及其组成要素,并结合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控制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衡量内部控制效率的指标体系。指出由于目前缺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框架进行评价的切实可行的统一的方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5]。

乐琦、华幸(2012)分别从交易成本视角、资源基础视角、制度理论视角和其他理论视角分析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其中交易成本、资源视角和制度视角均包含三

个因子,这些因子都是能够引起绩效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