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宝鼎科技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11 22:04:25

ST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宝鼎科技为例

一.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吸纳资本,以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上市融资门槛高,为获取更大化的自身利益,出现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证券市场的监督还不够完善,会计准则在赋予企业灵活性的同时也给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被用来美化账面,以达到上市或避免退市等目的。

ST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针对经营、财务等方面出现重大异常时给上市公司投资者的风险警示制度。在连续两年账面亏损的上市公司的股票简称前著名“ST”标识,成为“ST股”,用以警示投资者该股票的风险。被冠以“ST”字样的股票下一年若不能实现盈利,则触发退市事项,此时会被冠以“*ST”字样。ST企业在面临退市的压力下,更容易触发盈余管理事项。

目前,我国学者对ST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表明:盈余管理行为广泛存在于ST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其对盈余指标的影响程度也能被大致计量。但传统的实证研究手段却无法解释这样的一个问题:被盈余管理修饰过的盈余指标的确会影啊其披露的信息质量,即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但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却不一定是负面的。在对ST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中不难看到,必要的、有效的盈余管理不仅可以规避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同时也为企业摘掉“ST'的帽子莫定了基础。如果ST公司能成功的解除退市风险,从微观层面来看,不但可以保住非常珍贵的“壳”资源,防止债权人在破产清算时受到损失,而且可以维持其股价,避免影响投资人的利益;从宏观层面来看,还可以避免ST公司的退市对资本市场的不良影啊。由此可见,当ST公司能有效地利用盈余管理时,很有可能出现同时符合多方利益的结果。

ST上市公司游走于破产、退市边缘,对于这样特殊的群体更应该从主体经营业务上提升业绩,不管其盈余管理的手段、动机如何复杂,如果目光短视,围绕盈余管理对财务内容进行改造,确实能获得短期利益,但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当投资者和债权人知道企业的真实状况,将会失去投资信心,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利益。

将盈余管理和ST上市公司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ST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而本文则希望通过对*ST宝鼎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ST制度提供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在盈余管理定义方面,Scot(1997)提到,盈余管理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企业管理者会选择最佳会计政策从而使自身利益或者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在盈余管理动机方面, Healy(1985)研究发现在一些薪酬与业绩相关联的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采用操纵盈余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奖金提高。 Healy和 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动机分为规避监管、契约动机以及资本市场动机。 Farish, Hafiza和 Zalailah(2012)对马来西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上市公司往往由于关联方压力、投资主义等原因进行盈余管理,而且其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操纵利润来获取个人利益。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从公司契约、股票发行、公司治理还有资源配置等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都进行了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