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1-10-19 22:35:42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社会压力愈发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媒体曾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

然而毕业以后除了就业和深造两个选择以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走上 慢就业 的道路。

一些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和用人单位都有切身感受,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经常面临毕业生参与不积极的尴尬场面,而一些用人单位通知毕业生面试,也经常出现爽约的情况。

大家既担心又不解, 担心的是慢就业会不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逃避就业,不解的是就业这么难,为什么会出现慢就业现象。

近年来,虽然关于大学生 慢就业 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 慢就业 产生的本体性原因以及社会性因素探究较少。

因此,对 慢就业 成因进行多角度探析,才能找出更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只有当高校就业工作者客观看待 慢就业 现象,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就业需求,处理好 慢就业 存在的潜在矛盾,为大学生规划更加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促进院校就业工作开展,提高全社会的就业质量。

二、相关研究综述(一)慢就业概念界定慢就业源于国外的间隔年和NEET族,间隔年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面临动荡,同时社会在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冲击下,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来批判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价值观。

主要是用来描述西方国家青年在离开正规教育后,在3-24个月的时间里做一次长期的旅行,或其他诸如支教等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21世纪之后,互联网时代来临,间隔年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去实践间隔年活动,而间隔年行动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