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亚鳄日产5000吨熟料干法生产线工艺设计,重点车间—水泥粉磨文献综述

 2021-10-25 21:28:4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自从波特兰水泥诞生、形成水泥工业性产品批量生产并实际应用以来,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经多次变革,工艺和设备不断改进,品种和产量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一、水泥工业的历史和发展概况早期生产硅酸盐水泥是采用像煅烧石灰的立窑,入窑的生料经过略微粗碎并与燃料煤混合,而石灰石的化学成分近于符合生料要求[1]。

1885年F.Ransome在英国取得了第一个回转窑专利,最初的Ransome窑为φ0.46m4.75m,第一批回转窑尺寸为φ1.6-1.9m19.5-24m,日产量约为30-50吨[2]。

最初喂入回转窑的生料是料球,后来发展为料浆湿法,湿法窑的出现曾是水泥生产技术的一大突破,为了延长物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以便获得较高的热传递,出现了窑头的扩大、窑尾扩大或哑铃扩大的窑型,窑尾设置了各种热交换装置[3]。

曾学敏(2007)[4]在其论文中针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现状提到德国伯利休斯研制了立波尔窑,用半干法生产水泥,1950年德国洪堡公司研制了悬浮预热器窑,20世纪60年代悬浮预热器发展很快并逐步大型化[5]。

70年代初,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秩父水泥公司共同开发出预分解法SF法,其他公司陆续开发出RSP法、MFC法和DD法等,预分解技术的出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6],著名水泥公司都竞相研制,如德国洪堡公司的Pyroclon预分解法管道分解、法国FCB预分解法、丹麦史密斯公司的预分解法等[5]。

1975年以前日产1000吨熟料窑属大型窑,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400吨/天出现,回转窑的直径和长度已经达到极限[7]。

博士生沈欣(2011)[8]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他指出随着回转窑本身规格的增大,单机产量也日趋提高,所谓的大型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如在20世纪30年代直径为3-4m的回转窑就是大型了,随着预分解技术的出现,70年代回转窑单机生产能力达9000吨/天,90年代10000吨/天预分解窑开始投入运行。

水泥设备大型化是过去20年来国外水泥业发展中极为突出的一个特色[9]。

达到相同产量它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少、管理简单、便于自动化,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热耗低等优点,然而大型化的发展,设备不可避免存在结构、制造和运输的困难,而且经济技术指标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