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BSA-Biotin用于微流管道内癌细胞释放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9 21:16:04

1.循环肿瘤细胞

1.1定义

CTC由Ashworth于1869年首先提出;1976年,Nowell将CTC定义为来源于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获得脱离基膜的能力并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1]。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

1.2研究意义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90%以上的肿瘤患者由于早期阶段不能及时发现肿瘤转移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死亡。肿瘤转移是指具有转移潜能的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管、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它部位继续生长的过程。传统观念将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视为晚期事件,但近些年的研究认为其为早期事件。因此,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检测对肿瘤治疗和预后尤为重要,也是当前肿瘤患者的迫切期望。然而传统的活体组织检测不能在早期阶段及时准确的预判肿瘤转移,因此,需要研究更为精准的检测技术来获得肿瘤转移的信息[2]

2.CTC分离检测

2.1循环肿瘤细胞富集技术

肿瘤患者10 mL外周血中CTC数目一般在几个至几十个,且被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白细胞等正常血液细胞掩盖,需要通过CTC富集提高其检测效率。目前主要有物理特性富集法、免疫亲和富集法。

2.1.1物理特性富集法

该富集法主要有密度梯度富集法、滤膜富集法、细胞大小筛选法和电荷筛选法。物理特性富集法具有易操作、CTC存活度较好、捕获效率较高等优点[3],但需要对富集后的细胞进一步检测排除假阳性。

2.1.2免疫亲和富集法

该富集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CTC进行富集的方法,目前主要有正向富集法、负向富集法和微流体芯片免疫吸附法。

2.2基于细胞物理特性的CTC检测方式

通常认为CTC相较于血液成分细胞具有更大的体积、更高的密度且表面电荷分布区别于其他细胞,同时部分CTC还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细胞活性以及特殊色素沉着等特性,这些差异特性逐步被认识并用于进行相应细胞的检测及筛选[4]。利用CTC物理特性进行检测的方法因受各类内在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均难以实现CTC的准确检测;但这类方法的优势在于分选成本低,时间短,无荧光抗体等的干扰,所分选后的细胞可进一步用于后续分子生物学分析和细胞功能验证[5,6]

2.3基于表面抗体检测

2.3.1抗原

抗原是指所有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活化T/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相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因此,抗原物质具备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即指抗原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事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能力。

2.3.2抗体

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按其反应形式分为凝集素、沉降素、抗毒素、溶解素、调理素、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等。按抗体产生的来源分为正常抗体(天然抗体),如血型ABO型中的抗A和抗B的抗体,和免疫抗体如抗微生物的抗体。按反应抗原的来源分为异种抗体,异嗜性抗体,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按抗原反应的凝集状态分为完全抗体IgM和不完全抗体IgG等。

2.3.3分离检测方式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CTC分离技术主要依赖于CTC细胞表面特异表达的抗体,即CTC所表达的某些上皮细胞表面标志,通常而言这些表面标志并不表达于普通粒细胞。这其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因其表达于几乎所有上皮来源的细胞而不表达于血液成分细胞故其应用最为广泛;上皮类细胞通过与特异的EpCAM磁珠结合,再经过特定磁场的筛选,已经被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结肠癌CTC的检测分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