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详情页-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劳动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分析》文献综述

 2022-01-12 20:44:41  

全文总字数:3134字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劳动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分析

  1. 序言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也有许多突出成果。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尽管一直因其突出的政治性而饱受诟病,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形象刻画的转变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通过探究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女性形象,客观还原这一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女性尤其是劳动女性的生存状况与意识转变,揭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书写的复杂性,考察女性意识觉醒解放在“十七年”文学中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阶段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阶段,工业化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浩浩荡荡地展开,劳动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生产劳动与女性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女性受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使命感召纷纷投入生产劳动的队伍中,前所未有地肩负起劳动建设的大任,另一方面女性在生产劳动中一边暴露出种种问题,一边也在不断地走向自身成长与思想解放。

由于“十七年文学”浓烈的政治性色彩,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也呈现出较强的模式化倾向,从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李准的《李双双小传》、杨沫的《青春之歌》等典型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塑造上可以看出“十七年”历史小说中的劳动女性书写的主要特征,或以朴素勤劳、艰苦顽强、积极进取的劳动女性为正面代表,或以懒惰、自私、愚蠢、不思进取的问题女性为反面教材。这些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女性群体在参与劳动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身体与精神层面的变化,同时伴随着经济地位及家庭地位的转变,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重现在“十七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女性生存与成长的客观状况,探究生产劳动与女性解放的多重关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七年”文学逐渐在文学史的研究中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书写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在这之中,聚焦于“十七年”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论文数量较多,或探究以“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诸多典型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对群像的总体特征的分析入手,或集中于单篇作品中的一个女性主人公形象进行解读。东北师范大学王晓玲的硕士毕业论文《“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革命文学的现代生成及其女性形象、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两性关系中的展现、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革命战争中的异化、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知识女性的成长模式几方面为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两性关系中作为个体的女性,在革命战争中归入集体的女性以及其中的特殊类别——知识女性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深层内涵,得出了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可以说始终是不自足的,是作为符号出现的研究结论。

西南大学杜娟的硕士学位论文《十七年文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消解与建构—以lt;青春之歌gt;中林道静形象传播为例》立足十七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选取《青春之歌》为研究范本,以主人公林道静为研究对象,探究红色经典中女性形象的消解与建构。

作者指出真正的女性与知识分子在十七年文学中是处于边缘的,而《青春之歌》正是讲述了小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的改造过程,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给林道静承载了政治意义。潘晓生《“十七年小说”中新时代女性形象分析》中指出理想主义的光环笼罩着这些新时代女性形象,她们大都被描绘得光彩夺目,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而少有展现出性格上的弱点,这是“十七年”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甚至是所有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