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详情页-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主角形象对比研究——基于发展心理学关于性别角色的理论文献综述

 2021-09-27 12:0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主角形象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性别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性别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和社会文化传播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教材内部,探究教材中的性别意识。国外关于教科书中性别意识的研究比较系统,采用的量化研究法也值得国内借鉴。国内关于教科书中性别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较强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教材; 性别意识; 性别角色差异

一、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性别教育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越来越重 视的问题。其中,教材作为具有权威性的知识载体和社会文化的传播工具,在性别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立足于教材,多方位深入教材内部,探究其包含的性别意识。在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时期,许多西方学者对教材中的性别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70年代到90年代是西方性别意识的教材研究的高潮阶段,多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教材中的性别意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较西方,我国关于性别意识的教材研究起步较晚,汪明骕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此拉开了国内从性别角色角度研究教材的序幕。进入21世纪以来,立足于性别意识的教材研究逐渐发展壮大,研究者数量剧增,研究的视野也更加开阔,除了借鉴国外的量化分析法以外,更多的研究方法也被融入其中,例如访谈法、问卷法、教材文本形象分析等等。总体来说,国内关于教科书中性别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比较零散,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女权运动在西方兴起,思想的解放使得大量的学者将眼光投射到了教材中的性别教育这一点上。70年代到90年代使这一方面的研究的高潮阶段,多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用具体客观的数字对教材中的标题、主角人物、插图等多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西方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科书中的男女形象的数量差异

美国学者C.levine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初级中学教科书中,男女主角出现的频次之比是73:27。[1]1972年,魏茨曼对获国会图书馆协会奖的学龄前儿童读物进行了研究,统计发现: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比例为7:2,带有男性特征的动物和带有女性特性的动物的数量之比为195:141。[2]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Danmark通过横向对比瑞典、法国、西班牙、前苏联、罗马尼亚的初级语文中学教科书,发现除瑞典外,其他国家的初级语文中学教科书都存在男性形象多于女性形象的现象。美国学者凯利和尼兰通过对美国本土的部分教科书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教科书中的男女形象出现的频次差异明显,男性居于绝对优势。此外,通过对比还发现女性形象出现频次和学生的年级成反比,及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女性形象的数量反而减少。[3]

2.教科书中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

美国著名学者凯利和尼兰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塑造的男性形象职业分布十分广泛,有科学家、政治家、医生、工人等等,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涉及,而相较之下,女性角色的职业类型则显得较为单一,教科书多关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而忽视其社会角色。英国学者沙诺兰的研究指出:英国的初等教科书中,男性角色多从事社会劳动,而女性多从事家庭劳动,有着明显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特点。[4]在此基础上,教科书为广大儿童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男性对历史的贡献远远大于女性。美国的学者崔可勒通过对美国当代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发现:女性多被描述成弱势的一方,需要帮助,依附于男性,她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极少被提及,更无法与教科书中男性形象的社会贡献相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