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详情页-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四大南戏”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 2022-08-02 14:53:50  

文献综述

[摘要]南戏作为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的历史过渡时期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基于戏曲之于民心,往往比史官的陈述更有力量,南戏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能直接反应当时社会的状态。南戏作为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综合前人对于南戏的各个方向的研究,对南戏的形成与发展有所了解,并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顺利完成日后的论文写作。

[关键词] “四大南戏”;女性意识;封建礼教

我的论文研究课题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研究》,其中《荆钗记》是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白兔记》是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拜月亭记》剧中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此剧谴责了嫌贫爱富的封建门第观念,歌颂了患难与共的男女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戏的格局。《杀狗记》此剧主要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胡子传、柳龙卿,并受他们的挑拨而将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其妻杨月真为劝夫悔悟,设计杀狗,假扮人尸,放在门外,最后月真说明真相,兄弟重归于好的故事。均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在参考资料选择方面,首先,我将会以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原版书电子版为基础。如《荆钗记》(中华书局·1959)、《白兔记》(中华书局·1959)、《拜月亭》(1998)、《杀狗记》(1992)作为主要参考,尽量忠于原著找到新颖的观点。虽然“四大南戏”均经过多次改版,但这些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五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而成,相信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以放心作为精读书目。其次,关于南戏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统治思想相关知识的获取,我是通过查阅提炼过的二次文献,比如《南戏丛论》(2001)了解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宋元南戏简述等,通过《宋元南戏史》(2009)了解南戏的产生、发展、传播等历史。最后,将通过论文检索方式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对于南戏的研究可分文学史,戏曲史两个方面,从文学史方向出发,对于南戏的相关学位论文有245篇,“四大南戏”作为南戏的代表著作,以其为关键词共检索学位论文32篇,中文期刊168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四大南戏”接受史的讨论,包括对其的改编研究、传播研究、接受研究。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给予“荆刘拜杀”极高的评价:“元之南戏,以lsquo;荆、刘、拜、杀rsquo;并称,得《琵琶》而五。此五本尤以《拜月》、《琵琶》为眉目,此明以来之定论也。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申言之,则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根据南京师范大学邹青在《论“荆刘拜杀”之称的经典化历程》所述,四大南戏之称兴起于一些梨园班社,至少在晚明之时进入文人曲家的视野,并由此开始了经典化的历程。而在张大新的《“戏文三种”与“四大南戏”研究综述》中对于荆、杀、拜、刘四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有一个综合性的概述:《荆钗记》中以一种“节妇”形象出现的钱玉莲,她身上确实存在着烈女不更二夫的思想,但这个任务传达给观众的主要感受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不同凡响的见识,坚决果断的性格,和对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无疑是对封建时代被奴役的妇女,是一种鼓舞的力量。《白兔记》中李三娘的形象比较富有光彩,这个生长在农村中的妇女,有着不同于城市大家闺秀,娴静少妇的性格特点,而李三娘的悲惨遭遇是中国封建社会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或被遗弃妇女的苦难生涯的真实写照。《拜月亭》中王瑞兰热切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其父亲王镇严酷维护封建门第观念形成矛盾冲突,根据戏剧冲突的展开歌颂王瑞兰积极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杀狗记》中的女性形象妻子杨月真与妾迎春都是屈服于封建家长手下的奴隶。

张大新的研究综述中对于女主人公的评价都包含“封建”二字,她们可以被视作封建思想影响下民间妇女生活状态的直接反应。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四大南戏经过多次改版,封建烙印的深浅程度也略有不同。正如苏涵在《论四大南戏的当代改编》中所说:这些剧目之所以能够长久的流传,在明朝的多次改编中因为“《荆》、《刘》、《拜》、《杀》、《琵琶》、《西厢》等戏,家弦户咏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即使一句宾白不道,止唱曲文,观者亦能意会。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如这般能够直接反应百姓生活的戏剧也正是我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关于“四大南戏”的传承考,只有杭州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王良成在《中国古代“四大南戏”的接受考论》中,对四部戏的案头接受、舞台接受这两种活跃于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形式进行研究。而这四部剧分别都有对于传播,接受,改编方向的单独研究,在此就不一一列明。根据此方向已有的文献资料,我能够对四部戏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女性形象有大致的印象,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