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详情页-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从波伏娃的《第二性》分析影视作品《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文献综述

 2022-12-23 17:23: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800-1000字)

选题缘由: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时政和历史的主要来源。追剧也成为各年龄段人群共有的爱好。《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绝大多数人认为该剧是女性主义的体现,女主人公米琪的自信,沉着,勇敢,追求独立与精致生活无疑是对当时时代压迫的反叛和对抗。但笔者认为,该剧更多是一部体现性别不平等的作品-剧中的各人物形象真实的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女性追求独立与权利的困境与窘境。

该剧将米琪放到上世纪50年代的纽约,这个时期单口作为喜剧形式本身正处在变革当中。而家庭妇女们,又正在经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觉醒,所以米琪这位无意中开始单口喜剧的女性表演者,既有个人成长,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缩影”。尽管到今天,喜剧仍然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的行业,但米琪等女性喜剧人也为单口表演的兴起及后来的蓬勃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与其相对的是剧中那些男性角色。米琪的丈夫乔是个“巨婴”式人物,怯懦而大男子主义;父亲则是刻板的数学教授,笃信女性传统义务是结婚生子,迫切希望女儿跟抛弃她的丈夫复合;乔的父亲则干脆常常对着儿子喊“你觉得你比我厉害吗”。他们都受制于男性自尊,甚至成了这种自尊的牺牲品。

该剧的故事背景与法国女性学者波伏娃发表《第二性》(1949)所处时代相同,因此用当时的理论去解释故事情节会更容易帮助观众理解和领会。

选题意义:

十八世纪以来,女性运动的浪潮就一直没有退却。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一书是新女权主义兴起的里程碑。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一本遍及全球的畅销书。书中提出的“他者”概念,是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写照。其核心命题“女性不是生就的,而且逐渐形成的”,这种大胆而新颖的“女性后天形成论”更是成为波伏娃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

波伏娃认为,两性后天特征的形成并非由生物因素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女性的诸如“母爱”“依赖”和“自我牺牲”等“女性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的“女性气质”实质上是在社会历史特定环境中,女性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强制的两难处境下做出妥协的结果。

作为“存在主义教母”的波伏娃,本着对人自身的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怀进行文学创作。人是什么,人怎样的生存,人应该如何生存,始终是她作品百奏不变的主旋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